《偶像練習生》是火了,但2018要成為“中國偶像元年”還需要看這些…水煮娛
這兩天關于《偶像練習生》出道9人男團代言費達1200萬的消息,引起了讀娛君的思考,倒不是這1200萬的超高代言費用讓人糾結,而是中國偶像團體的商業價值既然已經有所體現,那么接下來中國偶像產業能否像此前設想那般發展起來。
在此,讀娛君想粗放的為偶像產業劃分幾個重要發展環節,偶像生產、偶像傳播、偶像運營,從這三方面來看看市場目前情況,以及還有哪些空缺值得填補。
細節決定偶像生產成敗
2016年被媒體稱為“中國男團元年”,這個“元年”指的是在那一年冒出了許多的男團,而且有意思的是這個“元年”也就止于此了,雨后春筍般出來的男團基本都沒進入大眾視野。要說原因,自然是比較復雜的,但如果只從偶像生產角度來看,也許是我們現階段的偶像還不夠成熟。
關于這一點,其實看看正在播的《偶像練習生》就知道了,如果我們不把目光聚焦在頭部的幾人,而是觀察最初幾期接近百人的偶像們,他們大部分除了有顏值,其他的偶像基本素養都還欠缺。這一點并不是偶像們還不夠努力,而是公司的問題。
早在前幾年,就有各種娛樂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偶像團體,或者喊著引進韓國訓練系統,把素人培養成偶像。但實際上,為偶像訓練的人其素質是否過關就是個問號,同時公司做偶像團體的根本動力是什么,也是其偶像孵化動作是否會變形的影響因素。
此前,讀娛君也接觸過一些偶像團體公司,在聊關于公司方向、偶像行業發展的時候都能侃侃而談,但當問到具體培訓團隊的時候,往往就是一句“學習了韓國”或者是“創始團隊與韓方有密切接觸”來帶過,但其實偶像的訓練正是偶像孵化關鍵環節。
同時,此前的行業情況是把“偶像”當做了一個賣點,因為海外成功的偶像產業被我們熟知,所以與偶像沾邊的發展方向都被寄予厚望,在一段時間內有了偶像就等于有了錢。這使得不少公司在做偶像這件事上非常浮躁,讓這些素人差不多會唱歌跳舞就OK,每個偶像的個人設定也非常模糊,然后找一些音樂公司甚至只是工作室,來為自家偶像寫幾首速成歌就把他們扔到市場上,這樣的行為也自然使偶像的內容產品,很難在每天都有眾多新內容出現的娛樂行業引起波瀾。
其實,如果觀察過日韓知名偶像,就能看出他們對每個人的開發都不是停留在舞蹈擔當、vocal擔當等等,而是根據個人特點再深挖,并根據這個設定接適合他們的影視劇、廣告等。以日本當下的國民男團“嵐”為例,成員之一的二宮和也是出了名的愛玩游戲,雖然在早期他也像普通偶像那樣全面參與各種內容,但到如今以“嵐”冠名的綜藝中,為他打造的版塊就是二宮和也不斷挑戰各行業名人,這個挑戰是以該行業變形的游戲進行,從而再突出他這一設定。
雖然可以說人物設定是偶像后續發展的問題,但那是在日本,日本的偶像產業已經非常成熟,光是杰尼斯隔幾年就要推出來一個新男團,偶像團體競爭激烈,無法早期就為每個人設定好人物,所以只得慢慢呈現。但在中國,我們完全可以加速這個過程,在最初就根據偶像個人特點深化,讓這些新偶像能以差異化特質而生存、發展。
《偶像練習生》中第一期就被制作人們、觀眾認識的陳立農,不就是沒有特別扎實的舞蹈基礎,但憑借“甜”的人設在眾多“韓式”偶像中脫穎而出么?所以要說在偶像生產這一環節上,我們不再只是需要教會素人怎么唱歌跳舞,而是要把訓練、培養這件事做的更細致,才有可能在機會到來的時候讓新人偶像們一竄沖天。
開放心態是偶像擴大影響力關鍵
其實,此前中國偶像很難走進大眾,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面向大眾的渠道方,并不想接男團這個話茬,你看今年出了個《偶像練習生》之后,那些存活著的甚至還沒開始的男子偶像就成明星了。
從這也能看出來,當下中國偶像產業的難點之一,就是偶像有了,但是擴大他們影響力的渠道沒有,不管是YY自己做女團,還是TF家族延續自己的“TF”品牌,都沒有一個內容給他們面向大眾的機會,現在有了《偶像練習生》,接下來還會有《創造101》,2018年對于手握偶像的公司來說,確實是展開下一步的開始了。
所以說當下這個階段,偶像產業是相當依賴于傳播渠道的,只有越來越多的綜藝圍繞偶像進行,才可能真正為這個行業帶來關注度、資金,和未來。那么對于手握偶像資源的公司來說,在這一環節的建議就是開放,放大膽的與平臺合作,只要藝人還在自己手中,其他方面就應該以配合平臺,或者說配合優質內容生產方進行。
這一次愛奇藝與各經紀公司的合作方式就值得借鑒,大家把自家偶像放到綜藝內容中,之后能沖進前9位的偶像將會交由愛奇藝運營18個月,讓這些偶像不至于在節目結束后就快速“消失”。談下來這樣的合作是前所未有的,雖然還是處在選秀綜藝后節目方運營新星的框架中,但這次的合作等于是把經紀公司與平臺方的利益結合到了一起,對于平臺方來說經紀公司也會為自家藝人投入,而對于這些經紀公司來說,多了一個合作方就多了一份希望呀。
那么再說回偶像傳播渠道上,除了目前的偶像“選秀”綜藝之外,市場中還能出現哪種圍繞偶像的內容?可以肯定的是,應該仍會以綜藝形式展開,畢竟影視方面其實就在于經紀公司方面的話語權和影視資源了,不在本次的討論范圍內。
而借鑒海外結合國內,其實最先會有的就該是成熟偶像藝人的冠名綜藝,目前國內的明星競爭雖不如日韓那般激烈,但前輩們也時刻經受著后來者的進攻,那么粉絲數量達到一定級別的成熟偶像,其實可以試著和平臺合作開發自己的綜藝節目了,這樣既可以保持自身在大眾曝光的活躍度,也能進一步夯實自身的人物設定。
現在各視頻平臺的綜藝節目基本都是分級操作的,偶像冠名的綜藝肯定不會是最頂級的,但因為偶像的影響力擺在那,雙方合作開發一些棚內小綜藝是可行的,只要形式有趣不一定做不到千萬流量。當然,這也需要雙方保持開放的心態,藝人方不能只想著怎么突出自家偶像,制作方也不能只想著贊助、商業轉化,偶像塑造還是需要時間的沉淀,幫助了偶像成長反過來說對于平臺方自然也有回饋。
而在整個中國偶像行業起來后,將來市場上出現打歌綜藝也是早晚的事。雖然目前仍然是分眾時代,每個人有自己的音樂喜好,但發現新歌如果只靠各音樂平臺的大數據支撐,其實是不全面的,更何況當下歌曲推薦的邏輯還較低級。而中國大眾對音樂的審美提高后,對新音樂的需求也會增長,同時未來中國市場的偶像越來越多,那么集中展現他們音樂內容的需求也會出現,因此在讀娛君的想象中,如果今年能出現幾個成熟的偶像團體,那么五年后出現打歌綜藝的可能性也就有了。
同時,在偶像行業發展中期,話語權可能就不再完全掌握在渠道手中,那么那時各視頻平臺方能夠做出將一籮筐偶像集中到一起的內容,也是一種保持渠道和生產方平衡的方式。
“不求多,只求專”
其實關于偶像運營,是從頭到尾貫穿的,包括前文說到對偶像的個人定位,在宣傳時如何配合渠道方,都是經紀公司們需要反復考慮的,而具體如何進行運營,當下誰都沒法給出明確的方法論,但結合目前頭部偶像藝人發展和市場情況來看,“不求多,只求專”更適合如今經紀公司的藝人打造思路。
由于偶像市場仍然是發展初期,每位玩家對于如何長久運營偶像都是未知的,市場環境也不穩定,所以在這個摸索階段,打造少量偶像團體更合適,把1、2個偶像做到持久有影響力,也是在對外展現公司的實力。在當下做藝人這件事,不能像做影視那樣“廣撒網”賭對錯,因為一旦藝人小有成就,公司的服務跟不上就很有可能發生藝人自立門戶的事。
鹿晗此前就結束了與壹心娛樂的合作,細節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肯定是公司在同時操作多位藝人時沒能服務好鹿晗。像鹿晗如此影響力的偶像尚且如此,如果是新偶像團體則需要傾入更多精力,貪多肯定是不行的,大家短期內就不要做“中國SM”、“中國杰尼斯”的夢了。
那么如果從鹿晗這個情況來看,似乎經紀公司們都要擔心,我培養的偶像在結出果后就跑了怎么辦,關于這一點確實需要經紀公司們上心,但不需要太過擔心。在讀娛君看來,明星偶像的長期單打獨斗是不現實的,哪怕工作室只服務于一個藝人,但運營起來需要多方資源,如果不是長期扎在娛樂行業,是很難做全面的。
目前明星、偶像們的“工作室化”,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國內市場空間大,藝人眼看著能賺的錢賺不到,自然就會想自己來做,但隨著市場愈發成熟,藝人們自立門戶的空間會越來越小,而公司也會越來越成熟,那么能夠提供優質服務的公司將可能再次掌握話語權。
換句話來說,在偶像藝人與公司方的博弈中,市場大環境的影響無法反抗,但扛過這個時期,只要能做好偶像的運營,自然會收獲后來有偶像夢的素人們,并且偶像市場這個口子一旦撕開了,是不會再關上了,偶像行業的從業者都把眼光放長遠才是真的。
其實說了這么多,還是要看今年在渠道方也加入后,我們能否產出被市場認可的偶像,至于其他事只要行業不浮躁就都會有。話還是那么說的,做內容一定要給予時間。希望2019年我們再回望的時候,能讓2018成為真正稱得上的“中國偶像元年”。
來源:讀娛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