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爭霸,互聯網金融格局初定,創業者該如何突圍?金融
時間進入2016年,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投資熱潮還在繼續,不過行業格局已經初步奠定。互聯網寡頭如BAT,金融界巨擘如平安,產業界巨頭如恒大都在各自擅長的互金領域取得了絕對優勢。
同時,年度投資的主題也已經從偏重場景和模式的互聯網金融,擴展到了強調技術推動和變革的金融科技,如大數據征信、區塊鏈金融領域的應用、互聯網保險等。
在此背景下,互金公司的發展現狀如何,巨頭夾擊之下該如何突圍,2017年又有哪些有前景的賽道值得投資布局和創業?針對這些問題,愛分析聯合創始人張揚,從互聯網金融行業研究的角度,在華蓋資本的沙龍上做了分享。本文共計4438個字,預計閱讀時間為8分鐘。
以下為演講內容:
互聯網金融行業,是愛分析做投研關注的第一個行業,從開始到現在已將近一年的時間。我們調研了互金領域的將近一百家公司,幾十位投資人和行業專家,發布了近200份公司調研和行業洞見,并整理出了互聯網金融的估值榜單以供大家參考。
互金市場方興未艾,用戶滲透率依然較低
目前市場上有一些統計數據,顯示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覆蓋用戶大概有四億左右,占了整個互聯網行業用戶的70%甚至80%。但我們認為用戶滲透率其實沒有那么高,因為實際上有很大的比例都是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寶人群,他們僅僅參加了支付環節,不算完全意義上的互金客戶。
舉個例子,陸金所目前是是第二大互聯網金融用戶公司,據最新發布的三季報,其用戶量在2550萬左右,距離4億的總覆蓋人群差距還很大。
相比而言,移動社交的用戶滲透率遠高于互聯網金融,比如微信的用戶達到8億。對比可以得出,互聯網金融這個行業本質上從日活、月活的角度看就是粘性比較低的,實際用戶滲透率也較低。
滲透率的另一個層面是市場滲透率,以貸款為例。
現在貸款余額最高的螞蟻金服有一千多億的余額,平安系的平安普惠可能暫列第二。相比之下,北京銀行一個城商行的余額就有8500億,更不要說全國性的商業銀行以及國有五大銀行了。因此從貸款余額角度來講,互聯網金融覆蓋滲透率也還很低。
互聯網金融行業不看重日活、月活等互聯網指標
很多投資人會問我們互聯網金融企業DAU(日活)和MAU(月活)的數據,其實除了一些工具型的產品或者說互聯網證券類的產品,這個行業的DAU和MAU數據沒有什么太大的價值。
根據我們公司調研的結果,百萬DAU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很少,除了超級牛的支付寶和同花順,其他DAU數據基本上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其實金融產品本身的黏性就不是很強,重要的還是和本身金融相關的一些行業數據,比如交易量、資產管理規模AUM、壞賬率等等。
千帆競速,賽道如何選擇
我們在調研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時候,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根據這些細分行業投資的熱度和標桿公司的發展階段,我們大致將互聯網金融分為了這幾個階段。
最早的一波互聯網金融浪潮是支付和互聯網證券。2009年同花順登陸創業板,東方財富和大智慧緊隨其后,總體來看,最早接觸資本市場的是這三家互聯網證券公司了。現在接觸二級市場比較多的是支付類公司。支付行業從2004年支付寶成立到現在已經過了12年的時間,所以這個行業接觸二級市場的周期是比較長的。
互金發展的第二階段就是以余額寶和陸金所為代表的財富管理類公司。陸金所現在已經估值180億美金,明年在香港上市,市值肯定超過200億美金。
陸金所是2011年成立,到2017年上市,整個IPO的進程已經縮短到6-7年的時間,比支付行業接觸二級市場的進度要快很多。
第三階段,也就是現在火熱的消費金融和征信行業。消費金融和征信行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即將來到的雙十一又是一場刺刀見紅的消費金融大戰,螞蟻花唄、蘇寧金融先后推出100億的授信額度,京東白條緊隨其后,直接推出了200億的額度。
第四步,我們認為是B2B電商和農村金融領域。目前企業級服務的B2B電商對于提高企業運營的效率有很大的意義,而農村金融又是瞄準目前還沒有被充分覆蓋的人群,是巨大的藍海市場。
未來還有互聯網保險和區塊鏈等金融科技領域。互聯網保險參照美國的Oscar,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以穿戴式設備為載體,實行差異化風險定價(Usage-based insurance)。
區塊鏈技術目前已經進入了以金融領域應用為主的2.0時代,創業公司和和巨頭紛紛切入交易所結算、商業銀行間匯款、跨境支付等領域。比如,萬向分布式資本投資的矩真金融就是主打商業銀行間的結算服務。
獨角獸崛起,誰與爭鋒
對于愛分析而言,我們的業務本質上就是做資產定價。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估值榜,每一個季度發布一次,榜單里有100家估值在10億以上的公司,而我們實際跟蹤的企業數量超過500家,此外我們還跟蹤分析80多家互聯網金融相關上市公司。
TOP100的榜單估值合計達1.1萬億,其中估值超過60億的未上市公司,即獨角獸企業就有27家。創業2年的公司,估值達10億美元不是夢。
互聯網金融行業足夠大,很多市場都是百億級別的,因此我們在做榜單的時候感受到對于這個行業來講,估值真的不是特別大的問題。
巨頭混戰,各顯神通
我們可以從榜單前10名的獨角獸的構成中,看出目前互金行業發展的的一些端倪。
首先,這個前十名里面真正的創業公司特別少,準確來講只有第三名宜信是白手起家的。那為什么這個行業巨頭能夠做的這么大呢,我們認為原因主要是首先巨頭不差錢,而且有流量和用戶的優勢。巨頭如BAT,分別有著搜索、電商、社交的巨大流量,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占據了客群巨大和獲客成本低的優勢,大一點的互聯網公司獲客成本基本上是壓縮50塊錢以下的。
除了互聯網巨頭還有就是實業巨頭, 主要的就是地產公司。由于地產公司本身公司的債務需求就比較旺盛,做互聯網金融對于自己的產業鏈來講是一個特別天然的補充。因而,地產巨頭在我們榜單里面出現的越來越多,這是一個明顯的趨勢,比如恒大金服、綠地金服就是典型的例子。
傳統金融巨頭的力量同樣不可忽視,如平安系的陸金所,能夠獲得整個平安系的流量,且有豐富的金融場景。陸金所經過5年的經營,今年零售端交易量達萬億。
面對咄咄逼人的互金巨頭,創業公司該如何突圍呢?
我們認為有以下5各方面的經驗可以供創業公司借鑒。
第一點,降低獲客成本。然而,對于沒有流量入口的創業公司來講,首次獲客成本很難下降。我們現在看到比較好的白手起家公司,其獲客成本為一百多塊錢一個有效的客戶,因此降低獲客成本的關鍵在于的提高轉化率和增強用戶粘性,并且提高復購率。
復購率對于理財類的公司尤其重要。不同于線下借貸公司的一單幾萬塊錢的規模,理財一般也就是幾千塊錢,如果花幾百塊錢獲客成本,很難達到盈虧平衡。
第二點,客群定位也是一個先天的壁壘,這是植根于互金公司的基因里的。比方說銀行掌握相當數量的信用卡客戶,可以直接向其推薦理財產品,這種挖掘原有客戶的方式其成本甚至低于互聯網巨頭。因此,創業公司如果以熟悉的、可接觸的客群作為切入口便能夠迅速擴大規模。
第三點,提高風險定價的能力。風控能力衡量互金公司競爭力和團隊行業經驗的關鍵指標,其原因在于風險定價能力是需要通過不斷試錯,交學費交出來的。這個試錯的經驗可以是團隊在本身創業公司積累下來的,也可以來自其原本從業的機構。
第四點,提高運營效率。由于交易量、貸款量還沒有真正形成規模效應,目前大部分互金公司的運營效率并沒有真正體現出優勢。
第五點,建立資本優勢。這個可以通過邀請互聯網巨頭或是投資機構做股東的方式建立,比如找京東金融投資。除此之外,有些創業公司選擇直接對接傳統金融機構,這是比較取巧、快速的方式。
互金發展的未解之謎
在研究行業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有趣且值得探討的問題和大家分享。
首先,目前很多互金公司采用的弱變量大數據模型能否靠譜,這是存在疑問的。因為從大數據角度看,數據源決定模型質量,而非技術能力。
總的來說,市面上最好的數據源包括政府機構、銀聯和三大運營商。但如果數據源來自于通過互聯網跑出的弱數據,比如社交、旅行等相關性不強的數據,其實用價值就存疑了。
第二點是助貸機構未來是否有監管的風險。助貸機構目前的杠桿率特別高。銀行ROE高是因為有15倍以上的杠桿,而助貸公司是杠桿趨近于無窮大。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40-50%的ROE水平是不正常的,最好的方式是直接監管。
第三點是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到底能夠降到多少,目前余額寶的收益率已經降到了2%,不斷下降的收益率其實不利于創業者。
首先對于傳統銀行來講,它的無風險利率在1-2%的水平,客戶就接受了。對于陸金所這類巨頭,3-4%的利率客戶也能夠接受。但是,對于一個創業公司,由于其信用風險高,基本上有7%的無風險利率客戶才可以勉強接受。在收益率下滑的資產荒時代,7%其實是很高的利率了,這個之間的利差越來越薄。對互聯網理財公司來講是特別難解決的問題,同時這也是我們為什么不看好零售財富管理行業的新創業者主要原因。
第四點是互聯網金融和AI的結合程度,金融科技的發展有可能深度改變行業格局。比如AI人工智能的加入,將推動智能理財/投顧,人臉識別、智能風控等領域的發展。AI第一個爆發的商用領域是否會是金融還是個未知數。
看好互聯網金融二級市場
分享一下我們的核心投資策略。目前互金企業投資的現狀是一級市場比較火,二級市場比較衰。中證互聯網金融指數今年大概跑輸大盤十幾個點,累計跌幅20%多。
金融業有其自己的周期,不管是創新企業高速增長也好,還是風險滯后問題也好,周期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本質上來講,金融是一個周期行業。金融行業一定是周期控制的。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一直在考慮現在可能是二級市場更好的投資的時間,而不是一級市場。首先,一級市場相對來說本身估值已經較高,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因此現在很多投資人覺得2016年可能不是投互聯網金融比較好的時候,也許等一級市場的泡沫稍微退了再投一點。
下一個互金市場投資的風口在哪里?
最后,分享一下我們眼中未來市場投資的風口。
我們認為未來市場的風口依然來自借貸。目前這個風口剛剛展現出它的冰山一角-消費金融,各類平臺都開始推動消費分期,其中以京東白條最有代表性。
同時,短期的個人借貸場景也會是趨勢,比如現金巴士、用錢寶等為代表的payday loan模式。國內的payday loan年化利率在100-200%之間。目標人群長期缺乏金融產品,剛需量極大,且此種模式的利潤率高處在流量紅利期,具有投資價值。
消費者的觀念在這個變革中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分期這個觀念的變化還不是從一二線城市開始,而是從三四線城市甚至是農村。當整個90后甚至00后的消費觀念改變之后,這個信貸市場的格局將迎來新的變化。
金融云的服務,是互金的基礎設施,也屬于特別容易被壟斷的行業。目前阿里控制了大部分的金融云市場,恒生電子控制了私有云市場。未來,其他的基礎設施服務如征信、不良資產處置是否將變成云端的SaaS服務?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成為云端的SaaS服務,將嚴重降低征信、不良資產處置等公司的估值體系。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在2017年的互金投資中站到下一個風口上,取得好的回報。
【來源:虎嗅網 作者:愛分析】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