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IFA(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覽會),中國廠商又一次攻占會場。坐擁全球最完善、復雜的供應鏈,儲備下數量最多、最成熟的硬件工程師后,這些公司早已做好準備,要送給全世界最獨特的產品。從音影到儲能,從筆記本電腦到智能家電,中國廠商都展示出讓人難忘的技術實力。作為一家長期關注硬件行業的科技媒體,未來五天,我們將全程跟蹤這一歐洲最大的科技展會,挖掘新產品和新賽道,尋找未來風向。
作為庭院機器人領域的核心戰場,歐美市場向來是品牌云集、競爭激烈。也因此,在 IFA 這一全球矚目的消費科技產品展會上,自然不會缺少重磅玩家與產品交鋒。
受過去埋線式割草機類產品有效的市場教育,歐洲用戶心智基礎相對成熟,對智能割草機器人表現出較高接受度。 近一年來以德國、法國、瑞士等為代表的西歐國家,智能割草機的滲透率正從 15% 以下、向 30%-40% 區間急速攀升。
縱觀 IFA 全場,割草機器人展臺依舊是亮點。庫犸、追覓、科沃斯、MOVA 等廠商均有產品亮相,并現場展示其在硬件結構、導航算法、障礙規避及多草坪地形自適應切割等方面的技術突破。
同時,業內關注已久的石頭也終于正式下場,推出其首款智能割草機器人,或將為本就競爭激烈的市場再添變局。
泳池機器人方面,除元鼎智能 Aiper 等頭部廠商有新品發布之外,多家割草機器人廠商也開始擴展產品矩陣,跨界進入這一細分市場;此前于 6 月宣布進軍該賽道的庫犸、以及追覓、MOVA 等品牌旗下的泳池機器人產品本次也有展出。
可以看到,今年 IFA,更多玩家加速入局、產品迭代持續加快,大廠之間繃緊了神經盯著對方的地盤搞 " 跨界 ",拼命展示自己的技術實力,整個庭院賽道都稱得上硝煙彌漫。我們梳理了本次 IFA 各家產品和技術發布,整理了四大看點。
石頭入場
此前業內已傳聞已久的石頭割草機器人,終于在 IFA 展會上亮相。
智能清潔企業 CR4(行業前四名份額集中度指標)中,科沃斯和追覓早已布局割草機器人,且從出貨量來看市場反饋不錯。因此,行業對石頭也寄予了很高期望,其掃地機產品用戶口碑扎實,許多用戶形成了 " 石頭代表可靠算法 + 優質體驗 " 的認知,普遍期待其割草機能否延續品質產品的體驗。
產品方面,石頭本次發布的割草機器人共有 RockNeo Q1、RockMow S1 和 RockMow Z1 三款,分別對應從入門級到旗艦高端的全價位市場。
石頭 RockMow Z1 割草機器人(圖源 / 企業)
RockNeo Q1 定位為入門級產品,主打 " 簡單可靠、經濟實用 "。面向草坪結構簡單、預算敏感首次嘗試割草機器人的用戶群體,適用于中小型平整草坪。其在設計上相對精簡實用,保留了基礎的智能體驗,以降低智能割草機的使用門檻。
RockMow S1 面向中等規模草坪的家庭用戶,12 小時內可完成割草面積達 1000 平米 ; 它在核心功能上向高端旗艦機看齊,結構方面采用了更經濟的兩輪驅動方案,性價比高、但地形適應能力較為基礎,比較適合地形相對平坦且追求智能精準修剪的家庭使用。
RockMow Z1 是一款面向高端市場、主打全地形性能的旗艦割草機。采用融合 RTK+ 視覺方案,單次單天作業覆蓋面積高達 5000 平方米。基于高效切割系統與重型電機驅動,配備的四個車輪四輪驅動與兩驅相比,爬坡能力更強;同時,其搭載的主動轉向系統與全輪懸掛系統,也可以有效提升設備對復雜庭院環境中的地形適應性、運行穩定性和切割精度。
內部測試數據顯示,RockMow Z1 可應對高達 80% 的坡度、攀爬障礙物達 6 厘米,滿足多丘陵地區用戶對復雜地形的割草需求。
長期以來,修剪草坪邊緣一直是用戶痛點。由于安全限制刀盤無法外延,許多割草機總會在草坪邊緣留下超過 7 厘米甚至更寬的未修剪草帶。用戶不得不頻繁手動補刀,費時又費力。而 RockMow Z1 可將切割盲區縮小至僅 3 厘米,大幅降低人工補修需求;同時采用沿邊跨邊策略,使設備還可以部分越界切割,完成對開放邊界處的完整修剪。
庫犸推出激光雷達、RTK 加視覺三合一系統
目前,算法底層技術差異,仍是決定割草機機器人智能化水平與用戶體驗的核心要素之一。從整體趨勢來看,不同技術路線正對應不同的細分市場和用戶場景,因此,推出多 SKU 產品線已逐漸成為共識。
比如針對面積在 1000 平方米以下的庭院,純視覺或視覺 +RTK 方案足以滿足性價比與基礎智能需求;激光雷達方案憑借精準建圖、穩定避障和便捷部署優勢,正成為中小草場的最優方案。
追覓 A3 AWD 系列割草機器人,搭載 3D 激光雷達
而對于有復雜地形、精細作業要求的大型高端草坪,視覺 + 激光雷達融合系統也成為許多廠商發力的方向。
當然,這些技術路線仍有其局限性。面積小于 1500 平米的草坪中,激光雷達在開闊區域易失準,RTK 受遮擋影響大,純視覺方案弱光性能差。
在 1500 平米以上的大草坪,激光雷達容易因為點云稀疏,即物體反射回來的激光點數量太少、分布太分散而導致精度下降,RTK 則面臨衛星定位的精準度問題。
也因為技術路線各有短板,多傳感器融合成為產品差異化的關鍵。
此次在 IFA 展會上,庫犸科技 MAMMOTION 正式發布其自主研發的 Tri-Fusion 三重融合定位系統,這也是全球首款集激光雷達、RTK 加視覺的三合一定位導航方案。
通過多傳感器融合算法,激光雷達、RTK 與視覺三者之間實時協同與動態互補,它具備環境自適應與模塊自主切換能力,可以根據如光照變化、障礙物密度、地形起伏等實地情況和草坪條件,自主選擇最優定位模塊,并實現 ± 1 厘米的超高定位精度。
同時,這個方案也無需用戶部署物理邊界線或額外基站,提供 " 開機即用 " 的便捷體驗。
硬氪了解到,目前 Tri-Fusion 三重融合定位系統已經在庫犸科技 MAMMOTION 全球首款固態激光雷達的割草機器人 LUBA mini AWD LiDAR 中應用,老用戶可以免費升級。
庫犸割草機器人,左款為 LUBA mini AWD LiDAR、右款為 LUBA 2 AWD(圖源 / 企業)
搭載機械臂割草機器人出現了
有趣的是,在今年的 IFA 現場,出現了一款帶機械臂的割草機器人。
這款機器人來自 MOVA 旗下智能工具及庭院科技品牌 NexLawn 耐士勞,此次該品牌共發布了首款搭載機械臂的庭院護理機器人 Master X、以及 VIDAR 系列和 VIDAR AWD 系列智能割草機三款產品。
從外形上看,Master X 由一臺割草機器人和機械臂組成,機械臂的折疊大小為 44.5 厘米,伸展臂長可達到 77 厘米,最遠能觸及 1 米之外的距離,這也使其不僅能在開闊區域完成整理任務,也能夠伸入狹窄空間或復雜植被區域執行精細操作。
如果將機械臂視作人的手,它就是通過更換末端工具,從而能在不同場景中完成任務。
比如使用多功能夾持器抓取并移開庭院中的樹枝、玩具、石塊等雜物,快速整理草坪;更換成打草頭或打草刀盤后,可以修整草坪邊緣、墻角、花壇周邊等復雜區域,還可以擴展更多專用工具,執行精準澆水、果實采摘等更多庭院作業。
除了工具化功能外,Master X 還增加 " 陪伴 " 功能;其機械臂可抓取小球等玩具,與寵物進行拋接互動。
耐士勞 Master X 庭院護理機器人(圖源 / 企業)
當然,無論此前的掃地機器人或如今的庭院機器人,行業對機械臂方案仍存在較大爭議。其優勢非常直觀,能夠拓展機器人的功能邊界,應對更復雜的任務場景。
但同時,引入機械臂也意味著多重挑戰。一方面,它對視覺識別算法的精度和實時性提出極高要求;另一方面,硬件集成難度大,不僅推高了研發與制造成本,還要保障作業安全性,對各廠商來說都需要承擔不小的風險。
泳池機器人跨界交鋒
本次泳池賽道成了新老廠商交鋒的前線。
行業老人元鼎智能 Aiper 在 IFA 展會上發布了其最新型號 Scuba V3,主要瞄準了用戶對更智能高效清潔的需求、以及過往機型太笨重的痛點。
Scuba V3 引入了 AI 視覺識別技術,可以識別出 20 多種水中常見垃圾,同時 AI 視覺識別獵掃與固定路徑補掃雙模式相結合,可以實現全面清潔覆蓋與自主避障。
當系統覺察到樓梯、排水口等障礙物,Scuba V3 的自動避障能力,可以智能識別并自動繞行,減少機器卡困風險。
元鼎智能 Aiper Scuba V3 泳池機器人(圖源 / 企業)
在用戶體驗層面,Scuba V3 將整機重量控制在 7.5 千克,并配合無線充電功能, 解決了傳統設備沉重、有線束縛的操作困境。
售價方面,元鼎智能 Aiper 今年上市的 Scuba X 系列泳池清潔機器人、其價格已超過 1000 美元以上,硬氪了解到,此次 Scuba V3 售價或將延續其價位段;這一價格變化不僅反映出其在 AI 視覺、無線清潔等核心技術上的投入,也標志著品牌繼續向高端定位進發。
除了泳池機器人廠商外,追覓、庫犸等均在現場展出旗下的泳池機器人產品。
追覓此次展出的 Z2 Pro 泳池機器人, 搭載高精度傳感器與自研算法智能,同樣可以識別不同泳池形狀,并自動生成 S 形、N 形等多種清潔路徑。
在使用便捷性方面,追覓研發了智能清潔系統,提供有標準模式、池底模式、池壁模式等五種清潔模式;同時,用戶還能通過手機實時遙控指揮移動或定點清潔;當 Z2 Pro 任務完成后,機器人會自動上浮與水面停泊。
左圖為追覓 Z2 Pro 泳池機器人;右圖泳池內為庫犸 SPINO E1 無線泳池清潔機器人(圖源 / 企業)
庫犸 SPINO E1 無線泳池清潔機器人主打高效清潔性能,適合中小型私人泳池用戶。作為入門級產品,從清潔力參數來看,其表現已接近甚至超過傳統高端機型性能。
過去一年,庭院賽道的戰火硝煙四起,隨著更多企業入局與跨界,行業也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市場競爭和整合壓力。企業不僅需在核心技術層面守住基本盤,更需構建全球化的品牌影響力、下沉渠道能力。
隨著歐美高端市場漸趨飽和、用戶需求更加細分,能否以靈活策略應對本地化挑戰、以高效成本控制實現技術普惠,將成為玩家突圍的關鍵。
來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