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人才正在密集轉向具身智能領域。
近期,前華為車 BU 首席科學家陳亦倫、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負責人李震宇聯合創立的 " 它石智航 ",完成 1.2 億美元天使輪融資,創下國內具身智能領域最大天使輪紀錄。同期,地平線創始成員余軼南、原小米汽車自動駕駛負責人劉方等人也都入局具身智能創業。
這幾乎是近 10 年科技領域最大的一次人才遷徙。據虎嗅汽車了解,目前中國具身智能領域創業公司超過 300 家,創始團隊多為企業的 AI、自動駕駛技術高管。
本期車圈脈動將聚焦從自動駕駛到具身智能的這場人才遷徙。它為什么會發生,為什么自動駕駛還沒做出來,他們就跑去做機器人了?
【進入具身智能賽道的智駕大牛們】
以下是虎嗅的不完全整理:
【為什么扎堆進入具身智能賽道?】
1. 吸金能力強:具身智能賽道的前景被一致看多
據《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到 2029 年達到 750 億元,具身智能領域成為了各地方政府關注的重點。
一位二級市場人士稱,目前具身智能領域創業公司已經比 2018 年創業造電動車的公司更多,已經超過 300 家。
2. 可用性:技術棧高度復用
具身智能和自動駕駛都需要基于對環境的交互,借助海量傳感器數據感知外部信息,實時構建環境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做出最優決策,指導機器運動,并據此持續學習迭代,不斷提高智能體的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
特斯拉的機器人 Optimus 項目就利用了自動駕駛系統中的視覺、導航和 AI 算法技術,可見兩種落地場景背后高度重合的技術路徑。
目前機器人大腦模型的主流技術路線 VLA 已經在自動駕駛領域廣泛應用且取得成效。如星海圖的趙行,一直都為理想汽車提供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支持,現在他也用自動駕駛的技術經驗做機器人大腦開發。
3. 需求大:機器人人才稀缺,反向挖角
缺口:2025 年機器人算法工程師崗位需求同比激增 409%,5 年以上經驗者月薪 5 萬仍 " 一人難求 "。
學歷要求高:清華、北大學歷只是面試門檻,美國的卡耐基梅隆、普渡大學等院校畢業的博士更搶手。
技術棧變化導致原本的機器人從業者無法滿足要求:過去機器人的軟件依靠規則控制,現在具身智能要求軟件工程師讓機器人具備真正的智能、泛化能力,這意味著工程師要同時懂機械、控制、AI。
一級市場投資人挖角,車企、自動駕駛公司的技術高管離職創業就能拿到巨額融資。如前華為車 BU 自動駕駛業務 CTO 陳亦倫公司剛成立不久就拿到 1.2 億美元融資。
4. 原賽道在換道:技術升級,車企感知團隊 " 被動出清 "
2024 年開始,端到端技術顛覆了傳統的模塊化流程,車企縮減高階智駕編制,尤其是感知團隊,給具身智能公司提供人才虹吸的機會。
【虎嗅汽車點評】
智能駕駛已經無法給這些技術高管更大的發揮空間和晉升空間,他們個人追求和職業生涯都需要新的故事,馬斯克和黃仁勛口中的 " 未來人類最大的產業 " 具身智能再適合不過。
智能駕駛現在已經有端到端這樣較為清晰的技術實現路徑,且特斯拉、華為、小鵬等公司已經做出對應匹配的自動駕駛模型。自動駕駛接下來的技術競爭維度更多來自數據和算力。而具身智能領域目前技術路徑并不清晰,這給懂技術的人留下更多的發揮空間。
技術的不確定性,也意味著智能駕駛人才的這場遷徙是一次不確定性極強的冒險。大部分人一定會出局,無法在具身智能領域留下姓名。從技術進展和行業熱度來看,具身智能領域已經走到了泡沫最大的時候。
來源:虎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