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追捧到被依賴,中國品牌在日常中站穩了主場。
過去十年,中國品牌完成了從 " 看得見 " 到 " 用得上 " 的轉變,如今,伴隨技術創新、文化自信與場景重構,中國品牌逐步擺脫 " 平替 " 標簽,以自研技術、原創設計和東方價值體系贏得市場信賴,正邁入 " 離不開 " 的躍遷階段。
在 2025 年第九個中國品牌日到來之際,知萌基于 " 萌趨勢 " 洞察系統,特別開展了以消費者中國品牌選擇為主題的深度研究,并正式發布《躍遷與進化 · 中國品牌消費新圖景 | 2025 中國品牌趨勢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也是繼 2017 年以來,知萌連續發布的第八本中國品牌日報告。
消費躍遷:從 " 國潮 " 到 " 國用 "
無論是消費者的日常消費體感還是報告中的調研,都共同指向了一個事實——中國品牌在消費者生活中占據愈加重要的位置。報告顯示,在與過去一年的對比中,84.3% 的消費者表示選擇中國品牌的情況有所增加,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選擇國貨,并且這一趨勢在經濟發達的城市表現尤為顯著。
中國品牌在消費者生活中占據愈加重要的位置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中國品牌在多個品類的首選率攀升。與 2024 年相比,2025 年國貨在多個消費領域的首選率提升,從家電、3C 數碼到戶外運動裝備,從醫藥健康產品到母嬰用品,越來越多消費者在各品類選購時將中國品牌列為首選。
中國品牌喜好度上升,高評分見證全方位成長。報告顯示,2025 年,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整體整體喜好度達到 4.49 分,高于 2023 年的 4.17 分和 2024 年的 4.45 分。其中,品牌文化內涵豐富度、品牌影響力建設、品牌創新力度等評分均超過 4.4 分,中國品牌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
中國品牌在國人心中形象提升。曾經,中國品牌以實惠的價格、實用的功能在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而在今年,性價比高之外,情懷共鳴、文化底蘊深厚、值得信賴、品質好等都成為消費者評價中國品牌的主要關鍵詞,可見,中國品牌形象實現華麗蛻變。
如今的中國品牌,已經進入價值驅動的新階段,這不僅是一場產業的升級,更是一場生活方式與文化表達的深刻變革。
五重進化:解碼中國品牌的崛起之路
如何理解中國品牌的新階段?怎樣看待這場產業升級與深刻變革?
報告圍繞中國品牌的產品力、品牌力、文化力、生活適配力和全球影響力五大維度,全面解析 2025 年中國品牌的躍遷邏輯與關鍵動因。
產品力進階
不是便宜才用,而是好用才選——中國品牌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默認答案。從性能表現到設計審美,從場景適配到科技體驗,中國品牌正逐步打破 " 低價替代品 " 的刻板印象,成為消費者主動選擇與日常信賴的真實選項。報告顯示,消費者對國貨品牌的質量、全球影響力,以及年輕人接受度的認同均有顯著提升。這場認知升級背后,是產品力的持續積累,更是品牌力的系統構建。
這體現在中國品牌通過自主技術、場景理解和系統能力,成為有實力的 " 超級進化者 "。它們在多個品類中重構國際品牌的主導地位,比如比亞迪、華為、徠芬、安踏,它們不是復制對標,而是以更適合本土需求的方式,打出高可靠、強適配、全鏈路掌控的綜合競爭力。這場 " 替代 ",是品牌重塑用戶認知與市場格局的關鍵點。
品牌力進階
在經歷了價格競爭與流量紅利之后,越來越多中國品牌意識到:真正的護城河,不是低價策略,而是品牌溢價力,消費者為 " 價值感 " 而非 " 低價 " 買單。
值得感來自產品卓越的質量與性能、獨特創新的設計理念、良好的品牌口碑與信譽、品牌承載的中國文化與情感價值,這也是消費者愿意為中國品牌支付溢價的主要因素。
此外,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品牌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報告顯示,57.7% 的消費者認為中國品牌在品牌故事與文化內涵塑造方面的提升最能支撐其溢價能力。
文化力進階
隨著文化自信的覺醒與民族認同感的增強,消費者正用購買力投票,主動為蘊含中國文化的產品支付溢價。報告顯示,70.54% 的消費者表示非常愿意為具有獨特設計或文化內涵的中國品牌產品支付更高價格。
因此,那些能夠精準捕捉用戶情感需求、傳遞文化內涵的品牌,往往能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讓消費者產生 " 非它不可 " 的歸屬感。報告顯示,品牌對環??沙掷m發展的堅持、冒險探索精神的倡導、對小眾文化的支持等品牌文化元素有利于喚起消費者的共鳴。
中國品牌所構建與傳遞的東方美學,正在褪去 " 形骸 " 表象,進階為文化敘事、情緒共鳴與身份認同的深度載體,驅動中國品牌完成從符號堆砌到文化內核覺醒的蛻變,實現文化力的全面躍升。
生活方式進階
外國品牌習慣用標準化的全球策略打開市場,卻忽略了中國消費者獨特的生活節奏、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而中國品牌,與中國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原生適配。從廚房場景的油煙,到養生場景的中式習慣,再到美妝護膚場景的膚質細分,中國品牌直擊中式生活痛點,以創新重寫本土場景答案。
報告顯示,消費者認為在美食烹飪、美妝護膚、養生保健場景中,中國品牌比國際品牌更能滿足需求。這種全方位、深層次的適配,讓中國品牌成為消費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構建起獨特的品牌與消費者共生共榮的關系。
全球化進階
中國品牌出海的成功不僅依賴高質量產品和技術實力,更需要系統化的營銷建設和對海外市場的深度適配。這表明,品牌出海已從 " 供應鏈優勢 " 走向 " 全鏈路運營能力 " 的比拼,尤其是在生活方式、消費習慣與文化溝通上的在地融合,決定了品牌能否真正進入目標市場的主流人群與長期選擇中。換句話說,中國品牌的下一階段出海,不只是走出去,更要 " 走進去 "。
要實現 " 走進去 ",能讓中國品牌實現 " 超越式進化 " 的,不再只是模仿與成本控制,而是能把傳統文化轉化為新表達,把科技創新變成生活體驗。從 Made in China 到 Lived by the World,中國品牌靠品牌力贏得世界共鳴。
持續創新:中國品牌未來發展的行動建議
針對如上的五大維度,報告還提出中國品牌未來發展的五點行動建議,希望這五點建議能進一步指引中國品牌的躍遷與進化。
第一,用文化構建品牌人格,打動消費者心智。今天的品牌競爭,已經不是誰更便宜,而是誰更有 " 文化共鳴力 "。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文化表達力提出更高要求,不只是包裝設計,更期待品牌能講出打動人心的故事與理念,體現身份認同與情緒共鳴。
第二,打造產品力 + 設計力的雙驅動溢價模式。隨著消費者對中國品牌品質的信任提升,愿意為 " 性能 + 設計 " 買單的意愿顯著增強,溢價不再只屬于國際大牌,中國品牌也可以 " 值更高的價 "。
第三,以本土場景為錨點,做 " 最懂生活 " 的品牌。許多國際品牌難以適配中國廚房、養生、獨居等生活細節,而中國品牌正是在這些被忽視的 " 生活角落 " 中,贏得了用戶認同。真正的品牌,不是復制別人,而是定義自己人的生活。
第四,年輕化表達機制,讓用戶參與品牌共創。Z 世代更愿意與 " 有態度、有玩法 " 的品牌互動。他們期待的不只是產品,更是參與感與表達感,他們不只是消費者,更是品牌的合伙人與話題共創者。
第五,從可選到首選,中國品牌需走向 " 決策起點 "。品牌從 " 工具型 " 價值走向 " 關系型 " 黏性,關鍵在于能否進入用戶的消費決策體系,從 " 偶爾選 " 變為 " 默認選 "。
而這五點建議,正來自于知萌中國品牌趨勢戰略方法論,即圍繞趨勢產品力、趨勢品牌力、文化傳播力、生活場景力和全球影響力,實現從產品實力到全球表達的系統進階。
來源:肖明超 - 趨勢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