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嗚,嗚,就不嘛,我就要玩嘛 ……"
在福田某大型商業廣場內,一位小朋友在地上連滾帶爬,沖著一旁滿臉尷尬的家長 " 撒嬌 ",引起了不少顧客的注意。孩子哭鬧的起因是想要玩 " 虛擬賽車 ",而家長說什么都不讓,彼此僵持不下。
順著那淚水汪汪的大眼睛瞄著的方向,懂懂筆記發現商場一層不經意間出現了一家剛開業的 VR 虛擬現實體驗館。聯想到近來在北京和深圳等城市的商廈里都涌現出了這類 VR 體驗館,難道在國內市場涼了許久的 VR 又卷土重來了?
通過走訪,我們發現深圳一些商業廣場、綜合體里面,的確有不少 VR 虛擬現實體驗館剛剛開張或重裝營業,部分大型綜合體甚至會有兩三家體驗館展開競爭。
如果是周末,經常會看到顧客在排隊等候,生意顯得十分火爆。而體驗的顧客基本上是小朋友居多,很多小孩子在現場員工的安排下,帶著頭盔在尖叫聲中體驗著所謂的前沿科技。
卷土重來的 VR 體驗館,火爆的背后是因為 VR 頭盔技術更趨完善?還是 VR 內容市場又出現了創新?
內容強調噱頭,硬件提升有限
除了一小部分因為專業需求而購買 VR 頭戴式設備的群體,VR 體驗店也被認為是 VR 市場的風向標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2017 年國內 VR 體驗店約有 3000 家,主要集中在大型商場和購物中心內。2016 年 HTC 還曾宣布要在大陸設立超一萬家 "VR 體驗站 "。
但是根據部分媒體的調查顯示,去年多數 VR 體驗店的經營狀況并不景氣,去年底到今年初,這類 VR 體驗店關停并轉的現象時有發生。與此同時,HTC 所謂的萬家體驗店早已無聲無息,而且包括這家 VR 硬件設備廠家在內的整體市場,也在過去一年來呈現銷售不斷下滑的現象。
根據 IDC 最近發布的 AR 和 VR 頭戴式設備出貨量報告顯示:2018 年第二季度,VR 頭盔的全球整體出貨量同比下降了 33.7%;這其中,移動端 VR 頭盔的出貨量從去年 Q2 的 100 萬臺下降至 40.9 萬臺;外接頭戴式 VR 設備的出貨量同比也下降了 37.3%;整個 Q2 只有獨立式 VR 頭顯出貨量出現一定增幅。
那么,中國在全球 VR 設備與內容需求市場本就供需疲軟,這種態勢是否會在今年第三季度出現新的變化?
" 早上十點到晚上十點,設備就沒有停過。"
在羅湖一家 VR 虛擬現實體驗館打工的李曉峰(化名),正忙著為前來體驗的顧客演示設備穿戴,指導游戲玩法。
他告訴懂懂筆記,體驗館是上個月剛剛開張的,雖然與上一代(設備)相比,硬件方面的進步并不大,但卻因為增加了不少諸如探險、槍戰、盜墓、太空等主題新穎的游戲內容,吸引了不少好奇的小朋友和中學生群體。
至于體驗價格,也遠比上一代體驗館貴了許多。單次 59 元,只能夠體驗一輪不超過 8 分鐘的 VR 游戲。略貴的價格,卻依舊吸引了不少路過體驗館的低齡玩家,不少家長在孩子的懇求下,甚至還辦理了套票。
"380 元套票可以玩十次,相比起來劃算很多。" 曉峰表示,如今的 VR 體驗館大多聚焦于低齡兒童群體,部分家長似乎也愿意讓孩子接觸這種新鮮的前沿科技。
為了推廣,很多體驗館都會針對性的通過演示屏幕,展示大量游戲畫面,其中不少驚心動魄的視覺效果,吸引了很多路過的家長、孩子駐足觀看。尤其是看到體驗中的小朋友玩得如此開心,圍觀的孩子自然也會心癢不已。
" 我們也要讓家長理解,這種科技體驗站與游戲廳有本質上的差異。雖然看著都是玩游戲,但是家長會更愿意掏錢讓孩子體驗 VR 游戲。" 曉峰坦言,目前的 " 蛋椅 " 等 VR 硬件設備,大多是由傳統游戲設備制造商代工生產的。
實際上,與傳統游戲廳里的硬件設備相比,這些動感座椅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商家多配了一套可以用于顯示三維影像的 VR 頭顯設備罷了,其機械性能,運行原理與游戲廳的類似設備幾乎如出一轍。
" 部分低端的 VR 設備,甚至是在電子游戲設備上改造而成的。" 曉峰透露,有些商家就是在體驗站外噴上 " 虛擬現實 " 等相關字樣,就成了站在前沿科技風口上的新興產物了。
在北環邊的一家綜合體內,一口氣開了兩家 VR 虛擬現實體驗館的黃茂坤說得更加 " 直接 "。他們連大型的 VR 硬件都不采購,直接在網上買了三臺 Vive Focus VR 一體機,然后把朋友游戲廳的 " 賽車座椅 " 拉過來就開業了。
" 本質就是游戲,但家長就愛吃科技產品這一套。" 他告訴懂懂筆記,一間體驗館配備幾套頭顯,再買來兩塊液晶大屏幕用于外接顯游戲畫面內容。游戲主要自官方正版,單次體驗價格 39 元。而整體硬件投資(不算房租)大概也就在兩萬元以內。
在暑期開張后,兩間體驗館平均每天就能帶來近兩萬元的營收。而其中絕大部分玩家,都是和家長一同來逛商場的孩子。有部分年齡過小的,甚至連頭戴設備的重量都支撐不了,需要在場員工協助。
如今,很多家長認為用手機和電腦玩游戲是玩物喪志,但是虛擬現實卻是接觸前沿科技。一些商家也利用了家長這樣的心理,用虛擬現實這一概念,把游戲和科技之間的界限模糊化,讓家長樂意為孩子玩游戲而掏錢、辦卡。
或許,偶爾體驗一下虛擬現實科技,娛樂一下心智無可厚非。但是隨著部分虛擬現實體驗館的火爆,一些商家開始掛起羊頭賣狗肉了。
為吸引低齡玩家,引入游戲機 " 充數 "
在位于北京市北五環外的一家大型購物廣場內,一家虛擬現實體驗館正傳出一陣陣賽車的轟鳴聲。然而很多圍觀小朋友關注的焦點,并不是居中擺放著的大型 "VR 太空艙 "。而是幾臺連接了液晶顯示屏、方向盤、操作手柄等外設設備的索尼 PS4 游戲機。
" 孩子都喜歡賽車、拳擊類的游戲,這個(PS4)完全可以滿足。" 這家虛擬現實體驗館的負責人張先生表示,之前館內曾有賽車、太空旅行等主題的 VR 設備,也受到小朋友和學生黨的喜愛。
然而,由于每臺設備出廠價格都在兩萬元左右,投資較大,再加上一些 VR 內容顧客看了幾遍也就失去新鮮感,再增加投資也不劃算。因此他便購買了諸如 PS4 等游戲主機,再輔以類似的外設擺放在體驗館內吸引新的玩家。
" 很多年輕人人喜歡,而且遠比賽車、冒險類 VR 內容受歡迎。" 他表示,顧客追求的并非虛擬現實設備所帶來的視覺沖擊感,而是游戲內容本身。
因此,只要是賽車、迷宮、涉及類內容就會受到歡迎,與是否為 VR 設備、前沿科技毫無關系。更關鍵的是,PS4 游戲主機遠比大型 VR 設備便宜得多,只需數千元,即可組裝稱一套可玩性強的游戲設備。
而在通州區某超大型社區的底商,懂懂筆記也看到了兩家擺放著傳統電玩設施的 VR 虛擬現實體驗館,且受歡迎程度遠比正兒八經的虛擬現實設備高得多。
" 做生意嘛,當然以受歡迎的方式為主。" 一名店員表示,這些電玩設備是近兩個月剛增加的,為的是讓前來體驗 VR 設備的小玩家,有更多的選擇。
" 是有點掛羊頭賣狗肉,但是有需求不是嗎?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虛擬現實呀!家長帶著孩子來體驗一兩次 VR 可以,但是看多了也會乏味,帶孩子多累呀,正好讓小孩體驗一下別的,大人也抽空放松放松。" 面對著懂懂筆記的疑問,店員表現得理直氣壯。同時指出有周邊的大型商場也有不少 VR 體驗館都是這么干的,并強調沒有強買強賣的現象,更不存在任何不妥的經營行為。
相比過去,如今很多新出現的 VR 體驗館并不執著做成年人的生意。反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吸引低齡玩家," 綁架 " 家長掏錢買單。一部分虛擬現實體驗站,實際上也成了游戲設備進駐商業廣場、占據中庭位置的理由或噱頭罷了。
那么,對于這種有名無實的 VR 虛擬現實體驗館,家長們又是怎么看待呢?
體驗館成托兒 " 游樂園 ",家長看法各異
" 只能繞路走,還有啥辦法。"
家住梅林的康舒女士最近很是苦惱。自從樓下商業廣場中庭開了一間 VR 體驗館之后,兒子整天吵著鬧著要去那里玩。只要不依,就開始倒地撒潑。
她告訴懂懂筆記,起初以為能讓喜歡科幻電影的兒子,接觸一下虛擬現實之類的前沿科技,但是讓兒子在體驗館玩過兩回游戲后,沒想到就此上癮了。
" 每次路過那兒,都會挑起他的興奮勁兒。" 康舒坦言,她并不反對小孩接觸科技類新興事物,例如虛擬現實之類的體驗,確實能夠讓孩子增長見識。
但這一類體驗館,怎么看都像是以游戲為賣點的娛樂場所,除了視覺刺激的幾分鐘,并沒有太多和科技啟發相關的內容。她感覺孩子除了沉迷游戲以外,并不能夠從中學到任何知識。
" 何況有不少游戲跟虛擬現實完全扯不上邊,但孩子就是喜歡。" 讓她感到無奈的是,商家為了利用孩子 " 牽制 " 家長消費,不遺余力的用刺激感官的游戲畫面進行大肆宣傳。
一些營業員不斷給路過的孩子和家長灌輸,這是體驗科技,與游戲廳有本質上的區別。更有不少家長不以為然,甚至是樂于把體驗站當臨時 " 托兒所 ",掏錢為孩子 " 體驗 " 甚至辦理月卡。
當然,并非所有家長都像康舒那樣,對這一類名不符其實的 VR 體驗館心存抵觸。
家住東莞南城的何輝是一位 80 后爸爸,每個周末他都會帶著兒子到附近的 VR 體驗館玩耍。為了讓孩子玩的盡興,他甚至還辦了一張價值 1500 元的無限次卡。
" 哪怕就是游戲,兒子開心就好咯,又不是沒有節制嘛。" 他告訴懂懂筆記,由于在超市買東西很枯燥,孩子通常不愿意去。因此每逢周末,他都會將孩子臨時 " 寄放 " 在這些 VR 體驗館,讓員工安排其體驗和玩耍。而何輝則和妻子到超市采購,待時間差不多再回來接上孩子。
據他透露,自從商廈附近開了這么一家體驗館之后,就有不少家長都喜歡在購物時,掏錢讓愛哭鬧孩子在那玩耍。體驗館自然也就成了熱鬧的 " 兒童游樂區 " 和臨時托兒所。
以 " 體驗科技 " 之名,這類體驗館解決了年輕父母在購物時不喜歡帶上孩子的苦惱。
而 VR 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在 2C 領域更多的應用都是在游戲、娛樂領域。不少家長目前都接受了讓孩子拿著手機玩 " 農藥 " 是有害的,但是對于一些虛擬現實體驗館成了 " 游戲廳 ",他們并不在意甚至鼓勵孩子參與其中。
無論如何,曾經涼了的 VR 體驗館在國內的確卷土重來了,甚至還摻雜了一些 2D 游戲設備和內容。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包括索尼、HTC、Oculus 等 VR 頭戴式設備都在降價,他們對于 VR 體驗店的形式肯定是支持的,因為能夠更大范圍地普及頭戴式設備的公眾認知度。" 他們的硬件可以少賺錢,但是軟件不可能不賺錢,尤其是這幾家 VR 大廠的 VR 內容平臺,你如果仔細分析下載量和收入最高的部分,還是游戲內容。"
如今,很多 VR 體驗館更突出了設備的技術迭代和進步,刺激的娛樂內容也更豐富了。但是與 2016 年興起的那一股 VR 體驗熱潮相比,目前的 VR 設備到底有多 " 科技 "?想必很多經營者都知根知底。即便是不斷推陳出新的 VR 頭顯設備,在 2018 年又給用戶體驗帶來了哪些實質性的提升?
一位網友在 9 月初 Magic Leap One 發布時,看到 Helio 應用中那只傳說中的 " 躍海鯨魚 " 后在社交網絡上寫了這樣一句話:忽悠了兩年,就是這么個東西,你們還打算忽悠多久?
【來源: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