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爭霸健康行業,移動醫療到底哪家強?創投
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沖擊帶來一個有趣的現象,判斷一個行業是否將迎來爆發機遇,除了看相關市場政策外,還可以參考BAT三巨頭是否有頻繁的參與其中,這一現象在這
從去年底,有關移動醫療的呼聲越來越高,尤其在年初阿里投資中信21CN引起了業界對BAT在移動醫療領域的關注,而在近期騰訊7000萬美元投資丁香園之后,有關BAT參與移動醫療領域的競爭的話題徹底被引爆,近期圍繞BAT與移動醫療的行業分析數量明顯增多,這一現象似乎預示移動醫療行業將走向市場爆發階段。另外,偽巨頭小米投資九安醫療也進一步刺激了行業熱情,移動醫療已經激起了全民關注熱情。
當一個行業頻繁提到BAT時,意味著這個行業正處在快速上升期,而背后的含義或表明一個道理,在國內有能力深入改變醫療產業向互聯網領域滲透的玩家也就只有BAT了,BAT對中國市場的作用,似乎已經不單是互聯網的標志,而成為市場經濟鏈條全產業轉型的催化劑。
回歸主題,BAT對移動醫療市場是認真的,而且是積極的,尤其是阿里和騰訊,投資中信21CN和支付寶搭建“未來醫院”的舉動都被視為阿里撬動醫療市場的決心,而騰訊除了7000萬投資丁香園外,手Q也已經開始行動搭建健康中心平臺。
BAT三家中,阿里和騰訊今年以來行動頗為迅速,頻繁出手,而百度在移動醫療領域表現的相對保守,但要論對移動醫療的了解程度,百度無疑是其中之最,要知道醫療廣告為百度營收做出了巨大貢獻,百度要比AT更能敏銳的察覺移動醫療市場機遇,而且移動醫療的市場地位對百度也至關重要。
阿里思路清楚 直入“就醫用藥”
阿里發展移動醫療的策略很清晰,就是直接滲入醫療服務環節。投資中信21CN為的完善藥品網絡消費市場,尤其年底或將開放的處方藥市場,醫藥電商服務能力是阿里基礎,而布局“未來醫院”,是為了掌握醫療服務的入口,這兩步完成了,阿里就掌握了“就醫用藥”的重要環節。
騰訊準備不夠充分 還需持續補充
騰訊在移動醫療領域仍處在探索期,投資丁香園是為先拉攏一個強有力的合作伙伴,而手Q的健康中心仍僅僅是一個空臺子,離發揮實際作用還差的很遠。無論是丁香園還是手Q健康中心,目前都看不到能立刻發揮市場價值。不難想象,丁香園與手Q健康中心相互串聯是可預見的直觀發展規劃,不過,丁香園的核心優勢在醫生資源,而將醫生資源對接到手Q健康中心供用戶使用還有許多問題,更需要等市場進一步成熟。
不過,無論手Q健康中心,或是未來換個馬甲的微信健康中心,亦或是單獨成立騰訊健康中心,只有丁香園一張牌仍顯得騰訊在移動醫療領域的勢力比較單薄,丁香園與騰訊健康中心的連線組合也很難被看好,這其中涉及到網絡問診、多點執醫等復雜難解的問題。所以,接下來騰訊或會繼續投資補充移動醫療勢力。
百度底子好 或在壓注云平臺
百度在移動醫療領域也在行動,只是沒向AT那樣大手筆的引起輿論關注,百度早前悄然搭建的“百度健康”平臺,除了提供一些醫療保健知識外,還能提供網絡掛號服務,已有不少醫院加入了這一平臺,百度在醫療領域對醫院和藥企影響力還是不容小覷的。
另外,除了健康平臺,百度還搭建了dulife智能硬件平臺,主打健康監測牌,健康手環、心電儀、血壓儀、體脂測量儀、智能體重秤、皮膚檢測儀應有盡有,不過目前來講這些主打健康的智能設備中看不中用,百度搭建健康智能硬件平臺目的更多是為市場卡位,為后期做準備。還有,百度還與北京政府合作在dulife智能硬件平臺的基礎上打造了“北京健康云”平臺,實質上無論是dulife智能硬件平臺,還是與北京政府合作“北京健康云”平臺,最后的落腳點都是利用大數據與醫療服務相結合。
移動醫療能解決什么問題?
簡單看完了對BAT移動醫療的介紹,我們來點實際的,先不跟著BAT一起YY移動醫療的未來前景了,我們還是先關心下移動醫療真正能解決哪些問題。
“移動醫療”是用的比較多的一個對互聯網與醫療服務相結合的統稱,還有很多其他說法,有關移動醫療大致可以分為可穿戴健康設備、醫療APP、醫療健康大數據和醫療O2O,不過,這四個分類之間的界限比較模式,項目之間普遍存在關聯性。
移動醫療的市場前景首先要看其能解決什么問題,綜合目前各類移動醫療項目來看,網絡掛號、電子病歷報告、常見病預防監測、慢性病長期監測、病情交流分析、醫療案例共享、網售藥品器材、網絡問診、用藥(病癥)查詢、醫療服務市場監控、醫療IT系統等,這些功能看起來都很好,但實質上只是提升了醫療服務水平,并沒有解決醫療問題的實質,醫療問題的實質是在于醫生資源短缺,公立醫院以藥養醫,醫保制度仍不完善等問題。
所以,從實際情況來看,移動醫療很美好,但不能有效解決醫療問題的實質,更多是錦上添花,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智能硬件主導的“前向監測”所產生的數據信息可以判斷人體的健康程度,網絡化的“后向就醫”能降低用戶的時間成本,從這兩方面看,移動醫療有市場,但短時間內不能撬動國內目前的醫療體系。
當然,改變是一步步緩慢發生的,在移動醫療產業鏈上,價值體系或將有機會重新分配,患者、醫院、保險公司、醫藥器械公司都會是新產業練下的價值貢獻者,對于創業者來說,移動醫療機會還是有的,不過,目前國內移動醫療領域的盈利模式,多半都處在摸索階段,患者、醫院、保險公司、醫藥器械公司等產業鏈參與者,都早早的上了創業者的營收名單,賣硬件、賣數據、賣內容、賣服務、賣系統的什么都有,哪里有金錢,哪里就有創業者。
前向監測與后向就醫 哪個更具潛力
依我看來,目前可以把移動醫療分為兩大市場,一個是針對未生病的老弱肥胖人群或是已得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可穿戴健康智能設備為核心的“前向監測”市場,醫療大數據服務也與這一市場有緊密關聯;另一個是針對需要就醫問藥的已患病人群,提供的網絡醫療服務,以通過降低時間成本提高醫療服務效率的“后向就醫”市場。
從目前國內醫療市場成熟度度來看,智能設備主導的“前向監測”市場太小,發展不會太快,廠商需要通過“嚇”、“哄”的手段促進市場消費,相比而言,普適性強,能提高就醫效率的網絡化的“后向就醫”市場更大,機會更多,需求更直接。
可穿戴健康設備提供的“前向監測”服務的賣點為監測-監測-再監測-提醒就醫,這更適合那些對生活品質高的用戶,對于國內大多數用戶來講,目前的前向監測服務不太容易接受。不過,商家總是會有辦法的,“嚇”和“哄”的營銷手段是少不了的,就像有防輻射服的概念就會嚇唬孕婦購買,但防輻射服的實際效果大家都懂。而“哄”則是以愛護老人為賣點,哄著消費者盡孝為老人提供健康監測服務,順便給你講講若不能有效監測,一旦發生疾病可能產生更多的就醫費用來威逼利誘,一哄二嚇,很多還算有經濟能力的消費者也就屈服了。
隨著民眾經濟實力的提升,可穿戴健康設備確實有不錯的市場潛力,但個人更看好改變目前就醫效率的后向就醫服務市場。一般的就醫流程為:掛號(排隊)、問診(排隊)、檢查(排隊)、化驗(排隊)、等報告(排隊)、醫生解讀報告、開藥拿藥(排隊)、回家/醫療或住院(沒有鋪位)、住院觀察、陪護、再化驗、再觀察、手術、康復、復查換藥、徹底康復。
不難看出,一套就醫流程下來,時間和金錢都搭進去了。能緩解、解決看病難,看病貴才能更直接的撬動更大的移動醫療市場。
移動醫療最后的玩家還是BAT
只要能一步步的撬開管控力度,改變市場政策,移動醫療有無可爭議的發展前景,不過目前還得看衛生部的眼色,移動醫療成為下一個機頂盒市場也不是沒有可能,誰能保證衛生部就不會成為廣電總局呢,畢竟醫療領域人命關天,政府也不敢輕易完全放手不管,政策與市場仍需要一段較長的磨合時間。
另外,一個殘酷的事實是移動醫療最后大玩家,恐怕還是BAT三巨頭,一來BAT有錢,隨時可以收購一些具備潛力和規模的移動醫療公司,二來BAT把控著著國內互聯網的流量,對于移動醫療這類有病時急求,沒病時累贅的服務,只能是低頻次的附屬存在,這也就是支付寶錢包、百度直達號、騰訊微信手Q的最大優勢。
那么問題來了,移動醫療哪家強?
文/王利陽
關注微信公號:科技不吐不快(tucaokeji)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